1. 剥离与存在的矛盾
起源背景:
边境之城并非自然形成,而是由财团与公司借助空间相位技术,从平行世界中“剥离”并独立出来的一座城市。
象征意义:
- 它是人类文明“求生欲望”与“科技野心”的产物,象征着逃离毁灭的人类希望,却也体现出对自然法则的强行扭曲。
- 这座城市虽然避免了核战争,但剥离的过程造成了空间的不稳定性,留下了许多异化现象与潜在的灾难隐患。
视觉表现:
- 城市外围的天空呈现出一层若隐若现的扭曲裂缝,仿佛能看到模糊的其他平行世界影像。
- 某些地区会偶尔出现空间异常,比如短暂的重力紊乱、空气闪烁等。
2. 城市结构与区域划分
- 边境之城的大小约等于2~3个现实中的魔都,但城市内部的社会结构与功能划分更具压迫感和极端化:
核心区:财团与公司的统治中心
- 位于城市中心,是城市的“权力巅峰”,所有大型公司的总部、研发实验室和管理中枢都位于这里。
- 这里的建筑充满高度科技感,如同尖锐而冰冷的钢铁森林,霓虹与光影交织,暗示着资本的力量与冷酷。
- 普通人无法接近核心区,只有高级研究员、公司高层与特权阶级才能居住与工作在这里。
中环区:普通市民与基层研究人员的生活区
- 这里的生活相对稳定,但资源分配仍然存在严格的等级划分。
- 街道被巨大的管道、传送轨道与城市监控网络覆盖,生活充满了科技与监视的痕迹。
- 视觉风格: 旧式高楼与现代科技设施交织,街头霓虹闪烁,人群熙攘却带着麻木的表情。
边缘区:贫民窟与实验废墟
- 位于城市外围,是城市“剥离”时留下的空间残渣与失败的研究实验区。
- 这里充满了空间扭曲的痕迹,许多建筑如同半消失的影像,物体漂浮或扭曲在现实与非现实之间。
- 常驻人群: 被公司遗弃的平民、实验失败的幸存者、地下帮派与走私者。
- 氛围特点:
灰暗破败,充满了危险与绝望的气息。
空气中弥漫着扭曲的电磁声,偶尔会出现“空间异象”吞噬路人。
3. 社会体系与生活状态
边境之城的社会本质是由公司与财团统治的极端资本社会,人们的生存与地位被严格的等级制度所支配。
公司至上
财团与公司控制一切资源,普通市民必须依靠公司提供的工作、技术与福利维持生活。
科技的发展让资本统治显得愈发无可撼动,公司甚至能够决定人的出生与死亡。
研究员的特殊地位
研究员被视为“公司未来的希望”,他们肩负着探索空间技术的使命,同时也是资本野心的工具。
像队长这样的研究员,虽然具备高超的能力,但也背负着巨大的精神压力与道德矛盾。
普通人的挣扎
大多数市民的生活充满压迫与机械化,追求安稳生存的人选择顺从,而反叛者与底层人群则只能在边缘区挣扎求存。
4. 空间技术的影响与隐患
空间剥离技术是城市的基石,但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隐患:
空间不稳定性: 城市边缘与部分区域存在空间裂缝,导致异象与扭曲现象频发。
空间武器化: 财团与公司掌握了将空间技术用于战斗的能力,队长的相位能力正是其中的衍生产物。
空间灾难: 城市历史上曾发生过如“相位重叠事件”这样的大规模事故,提醒着人们:城市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场危险的豪赌。
注:封面图为AI生成的CC0协议开源图片